跳到主要內容

開發臉書AP你不可不知道的事-Developer Roadmap

故事的開端與無窮迴圈

這幾天修了一個邀請朋友的UI bug,這個畫面大家應該都不太陌生:

2010年我剛做這個應用程式時,是使用Javascript SDK去parse XFBML的方式,一直正常使用到2012年7月初:

<fb:serverFbml width="755">  
  <script type="text/fbml">  
  <fb:fbml>
  <fb:request-form action="${ap_url}"
    method="POST" invite="true" type="XFBML"
   content="歡迎一起使用登出國軍倒數計時器 <fb:req-choice url='${fb_apurl}' label='開始使用' />  " >
   <fb:multi-friend-selector showborder="true" exclude_ids="${exclude_friend_string}" actiontext="邀請你的朋友加入"/>  
  </fb:request-form>  
  </fb:fbml>  
  </script>  
</fb:serverFbml>

現在改用FB.ui去叫出邀請朋友的dialog,在兩年前是沒有這個method的:

  FB.ui({
    method: 'apprequests',
    message: '讓我們一起來倒數吧!'
  });

除了這個故事外,還有許多改變在我維護臉書應用程式時,偶爾跳出來荼毒我。讓我想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: 「沒有完美的軟體」。如果做出了一個超強的雲端殺豬系統,但除了殺豬又要可以燉東坡肉與煮滷肉飯,這樣要怎做到time to market? 九品工程師用加班達到time to market的話,會不會導致肉的調味不正卻而讓使用者怯步呢? (不懂含意請自行翻閱笑談軟體工程 Page.18)

言歸正傳,這故事告訴我們: 「Facebook在不停的改變,我也要不停的改變。」

Developer Roadmap

Facebook算很有良心,提供了Developer Roadmap讓你知道: 它即將要廢掉你的什麼武功。點擊開發人員頁面中的部落格 Tab就可以找到Developer Roadmap:

這頁面包含兩個項目: Blog與Developer Roadmap。Blog為臉書開發人員的Blog,裡面會發佈即將可能出現的新功能,或較瑣碎將改變的功能,可選擇看或不看。Developer Roadmap較重要,在改變生效的90天之前,會先公布於Roadmap中,這是它的90-day breaking change policy。因此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即將要做的改變是什麼。舉例來說,8月1號即將生效的修改是: 1. 將不支援FB.Canvas.setAutoResize(調整Cavas大小的JavaScript API); 2. Graph API/FQL Page Post GETs操作的權限調整。

在你看到之後,就可以提早將FB.Canvas.setAutoResize改用FB.Canvas.setAutoGrow,而Page Post GETs操作要多加上Access_token。對Facebook來說,功能的改變、舊功能的相容、存取權限的改變都會出現在這裡。哪天你的程式不會動了,不妨來看看這寫了些什麼。(前陣子還遇到書籤功能已經被Facebook列為預設的功能,因而導致fb:bookmark標籤的廢止)

Migrations in App Setting

在功能改變生效之前,Facebook提供了Migrations功能讓你可以預先知道你的應用程式是否能正常使用。這個設定位於應用程式設定>進階中:


在Migrations中,會列出即將要生效的改變,這可以和Developer Roadmap中所列出的對應。在你將應用程式修改到符合新的存取方式或使用了新功能後,就可以透過這個設定去做Preview。不可否認,Facebook還蠻貼心的呢!

Summary

這篇文章告訴你兩個重點:

  1. 養成關注Developer Roadmap習慣,也許是一星期一次。這將能讓你的程式永遠在最新的狀態,並減少Facebook造成你應用程式產生Bug的機會。
  2. 不要怕改變,將改變當作學習新知的機會。O'Reilly有出一本FBML的書籍,但Facebook在2012年7月後不再支援FXBL後,它們會怎麼樣嗎? 當然是再出一本新的書去講解新的API啦!

友藏內心獨白: 我也不希望它變來變去阿!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解決RobotFramework從3.1.2升級到3.2.2之後,Choose File突然會整個Hand住的問題

考慮到自動測試環境的維護,我們很久以前就使用java去執行robot framework。前陣子開始處理從3.1.2升級到3.2.2的事情,主要先把明確的runtime語法錯誤與deprecate item處理好,這部分內容可以參考: link 。 直到最近才發現,透過SeleniumLibrary執行Choose File去上傳檔案的動作,會導致測試案例timeout。本篇文章主要分享心路歷程與解決方法,我也送了一條issue給robot framework: link 。 我的環境如下: RobotFramework: 3.2.2 Selenium: 3.141.0 SeleniumLibrary: 3.3.1 Remote Selenium Version: selenium-server-standalone-3.141.59 首先並非所有Choose File的動作都會hang住,有些測試案例是可以執行的,但是上傳一個作業系統ISO檔案一定會發生問題。後來我透過wireshark去比對新舊版本的上傳動作,因為我使用 Remote Selenium ,所以Selenium會先把檔案透過REST API發送到Remote Selenium Server上。從下圖我們可以發現,在3.2.2的最後一個TCP封包,比3.1.2大概少了500個bytes。 於是就開始了我trace code之路。包含SeleniumLibrary產生要送給Remote Selenium Server的request內容,還有HTTP Content-Length的計算,我都確認過沒有問題。 最後發現問題是出在socket API的使用上,就是下圖的這支code: 最後發現可能因為開始使用nio的方式送資料,但沒處理到尚未送完的資料內容,而導致發生問題。加一個loop去做計算就可以解決了。 最後我有把解法提供給robot framework官方,在他們出新的版本之前,我是將改完的_socket.py放在我們自己的Lib底下,好讓我們測試可以正常進行。(shutil.py應該也是為了解某個bug而產生的樣子..)

Show NIC selection when setting the network command with the device option

 Problem  在answer file中設定網卡名稱後,安裝時會停在以下畫面: 所使用的command參數如下: network --onboot = yes --bootproto =dhcp --ipv6 =auto --device =eth1 Diagnostic Result 這樣的參數,以前試驗過是可以安裝完成的。因此在發生這個問題後,我檢查了它的debug console: 從console得知,eth1可能是沒有連接網路線或者是網路太慢而導致的問題。後來和Ivy再三確認,有問題的是有接網路線的網卡,且問題是發生在activate階段: Solution 我想既然有retry應該就有次數或者timeout限制,因此發現在Anaconda的說明文件中( link ),有提到dhcptimeout這個boot參數。看了一些人的使用範例,應該是可以直接串在isolinux.cfg中,如下: default linux ksdevice = link ip =dhcp ks =cdrom: / ks.cfg dhcptimeout = 90 然而我在RHEL/CentOS 6.7與6.8試驗後都無效。 因此我就拿了顯示的錯誤字串,問問Google大師,想找一下Anaconda source code來看一下。最後找到別人根據Anaconda code修改的版本: link ,關鍵在於setupIfaceStruct函式中的setupIfaceStruct與readNetConfig: setupIfaceStruct: 會在dhcp時設定dhcptimeout。 readNetConfig: 在writeEnabledNetInfo將timeout寫入dhclient config中;在wait_for_iface_activation內會根據timeout做retry。 再來從log與code可以得知,它讀取的檔案是answer file而不是boot command line。因此我接下來的測試,就是在answer file的network command上加入dhcptimeout: network --onboot = yes --bootproto =dhcp --ipv6 =auto --device =eth1 --...

第一次寫MIB就上手

SNMP(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)是用來管理網路設備的一種Protocol,我對它的認識也是從工作接觸開始。雖說是管理網路設備,但是主機、電源供應器、RAID等也都可以透過它來做管理。如果你做了一個應用程式,當然所有的操作也都可以透過SNMP來完成,不過可能會很痛苦。前陣子遇到一個學弟,它告訴我說:「我可能不會想寫程式。」為什麼? 因為這是他痛苦的根源。 在這篇文章中,不是要告訴你SNMP是什麼,會看這篇文章的大哥們,應該已經對SNMP有些認識了。 是的!主題是MIB(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)! 對於一個3th-party的SNMP oid,有MIB可以幫助你去了解它所提供的資訊是什麼,且可以對它做什麼操作。最近我運氣很好剛好做到關於修改MIB的工作,也讓我順便了解一下它的語法,接下來我要交給大家MIB的基礎認識。 smidump 我並非使用什麼高強的Editor去編寫MIB,我僅透過Nodepad++編輯和smidump編譯而已。smidump是Kay教我使用的一個將MIB module轉成樹狀結構或oid列表的工具,唯一的缺點是不會告訴你哪一行打錯。當然有錢直接買編輯樹狀結構的工具就可以不需要了解語法了! 安裝 在Ubuntu上可先輸入smidump確認是否安裝,如果沒安裝可透過apt-get install libsmi2ldbl安裝。(CentOS可以透過yum install libsmi) root@tonylin:~/multi-boot-server# smidump The program 'smidump' is currently not installed. You can install it by typing: apt-get install libsmi2ldbl 使用 透過下面兩行指令,就可以將mib file產生出對應的tree與oid列表的檔案。也可以透過這個結果確認MIB是不是你想要的。 smidump -f tree example1.mib > xtree.txt smidump -f identifiers example1.mib > xiden.txt 如果有參考其它檔案要加上p的參數: smidum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