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Setup HTTP + PHP with docker

Introduction

過去我架設網站的方式不是用實體機器的OS,就是透過VirtualBox,不然就是VMWare ESXi。因為我對Docker不熟,所以這次趁著要報廢舊機器,開始嘗試使用Docker架站。本篇記錄我在Rocky Linux 9.2上的設定過程。

Steps

Install Docker and Docker-Compose

在Rocky Linux 9已轉變為使用podman去管理容器,所以當我執行下方指令時,實際上會更新podman與安裝podman-docker。
sudo dnf install docker
如果直接使用docker-compose去安裝,會找不到對應的package。參考網路作法是要自己下載額外處理,所以我直接使用Rocky Linux的解法:
sudo dnf install podman-compose

Prepare files

在撰寫dockerfile或docker-compose過程,跌跌撞撞。在這奉勸一句,對於不熟悉的項目,尤其和軟體或系統設定有關,“千萬”別照抄Chatgpt,否則你解問題的經驗值會暴增。我最後是基於這篇文章內容,去修改並解決相關環境問題。此作者結構設計非常清楚,app資料夾負責放對應的web應用程式,以我來說就是dokuwiki;php資料夾放置獨立php-fpm container的dockerfile,方便調整環境設定;最後就是docker-compose與nginx的設定檔。
├── app
│   ├── index.php
│   └── dokuwiki
├── docker-compose.yaml
├── nginx.conf
└── php
    ├── Dockerfile
    └── php.ini

docker-compose.yaml

這裡須注意的是depends_on去控制啟動順序,而links讓nginx可以存取php,因為naginx會把php的request forward到9000的port。這裡須注意的是depends_on去控制啟動順序,而links讓nginx可以存取php,因為naginx會把php的request forward到9000的port。
version: '1'
services:
  nginx:
    image: library/nginx:1.19-alpine
    container_name: "http_nginx"
    ports:
      - 80:80
    volumes:
      - "./nginx.conf:/etc/nginx/conf.d/default.conf"
      - "./app:/var/www/html"
    depends_on:
      - php
    links:
      - php
  php:
    image: "dokuwiki"
    build: ./php
    container_name: "dokuwiki"
    ports:
      - 9000:9000
    volumes:
      - "./app:/var/www/html"

nginx.conf

大部分內容都是參考別人的,唯一有特別調整的只有fastcgi_pass php:9000。原始範例是使用localhost:9000,但可能因為我使用podman的關係,所以要把localhost改為service name php才有辦法正確的redirect request。
server {
    listen       80;
    server_name  localhost;
    root   /var/www/html;
    index  index.php;
 
    location ~ \.php(/|$) {
        fastcgi_pass php:9000;
        fastcgi_split_path_info       ^(.+\.php)(.*)$;
        fastcgi_param SCRIPT_FILENAME  $document_root$fastcgi_script_name;
        fastcgi_param PATH_INFO        $fastcgi_path_info;
        fastcgi_buffer_size 128k;
        fastcgi_buffers 4 256k;
        fastcgi_busy_buffers_size 256k;
        include        fastcgi_params;
    }
 
    error_page   500 502 503 504  /50x.html;
    location = /50x.html {
        root   /var/www/html;
    }
}

Dockerfile

因為我不需要什麼超強的php工具集,所以我只留以下內容。
FROM php:7.4.9-fpm-alpine

COPY php.ini $PHP_INI_DIR/conf.d/

php.ini與index.php

參考別人的,沒什麼特別。
php.ini:
date.timezone = "Asia/Taipei"
display_errors = 1
error_reporting = E_ALL
index.php:

<?php
phpinfo();

First Startup

接著在docker-compose設定檔的目錄下,執行以下指令:
podman-compose up
在連至我的dokuwiki後,就出現以下錯誤:

Tune Permission

因為我不需要什麼超強的php工具集,所以我只留以下內容。研究後,發現root cause是由於php container對於dokuwiki的volume沒有寫入的權限。要解決這個問題,就是讓container與外部系統對應資料有相同的使用者即可;而container對於外部系統的使用者,只會認得ID。這意味著就是讓彼此的ID相同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。

設定外部系統資料夾擁有者

首先查詢要設定的使用者ID:
[root@localhost dokuwiki]# id -u tonylin
1000
將使用者與群組設定到對應目錄上:
chown -R tonylin:tonylin app

調整PHP Dockerfile權限

重新建立www-data使用者與群組,並將ID設為1000。設為1000的原因,是由於前一步驟已經查到使用者ID為1000。
FROM php:7.4.9-fpm-alpine

RUN apk --no-cache add shadow

COPY php.ini $PHP_INI_DIR/conf.d/

ARG USER_ID=1000
ARG GROUP_ID=1000

RUN userdel -f www-data &&\
    if getent group www-data ; then groupdel www-data; fi &&\
    groupadd -g ${GROUP_ID} www-data &&\
    useradd -l -u ${USER_ID} -g www-data www-data &&\
    install -d -m 0755 -o www-data -g www-data /home/www-data
如果上述腳本執行有問題,可以執行底下指令去看build container的詳細執行過程。
podman-compose up -build

Startup again

最後在docker-compose設定檔的目錄下,執行以下指令,然後就可以看到畫面了~
podman-compose up

接下來我就要開始設定憑證和讓網站上線了。

Reference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解決RobotFramework從3.1.2升級到3.2.2之後,Choose File突然會整個Hand住的問題

考慮到自動測試環境的維護,我們很久以前就使用java去執行robot framework。前陣子開始處理從3.1.2升級到3.2.2的事情,主要先把明確的runtime語法錯誤與deprecate item處理好,這部分內容可以參考: link 。 直到最近才發現,透過SeleniumLibrary執行Choose File去上傳檔案的動作,會導致測試案例timeout。本篇文章主要分享心路歷程與解決方法,我也送了一條issue給robot framework: link 。 我的環境如下: RobotFramework: 3.2.2 Selenium: 3.141.0 SeleniumLibrary: 3.3.1 Remote Selenium Version: selenium-server-standalone-3.141.59 首先並非所有Choose File的動作都會hang住,有些測試案例是可以執行的,但是上傳一個作業系統ISO檔案一定會發生問題。後來我透過wireshark去比對新舊版本的上傳動作,因為我使用 Remote Selenium ,所以Selenium會先把檔案透過REST API發送到Remote Selenium Server上。從下圖我們可以發現,在3.2.2的最後一個TCP封包,比3.1.2大概少了500個bytes。 於是就開始了我trace code之路。包含SeleniumLibrary產生要送給Remote Selenium Server的request內容,還有HTTP Content-Length的計算,我都確認過沒有問題。 最後發現問題是出在socket API的使用上,就是下圖的這支code: 最後發現可能因為開始使用nio的方式送資料,但沒處理到尚未送完的資料內容,而導致發生問題。加一個loop去做計算就可以解決了。 最後我有把解法提供給robot framework官方,在他們出新的版本之前,我是將改完的_socket.py放在我們自己的Lib底下,好讓我們測試可以正常進行。(shutil.py應該也是為了解某個bug而產生的樣子..)

第一次寫MIB就上手

SNMP(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)是用來管理網路設備的一種Protocol,我對它的認識也是從工作接觸開始。雖說是管理網路設備,但是主機、電源供應器、RAID等也都可以透過它來做管理。如果你做了一個應用程式,當然所有的操作也都可以透過SNMP來完成,不過可能會很痛苦。前陣子遇到一個學弟,它告訴我說:「我可能不會想寫程式。」為什麼? 因為這是他痛苦的根源。 在這篇文章中,不是要告訴你SNMP是什麼,會看這篇文章的大哥們,應該已經對SNMP有些認識了。 是的!主題是MIB(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)! 對於一個3th-party的SNMP oid,有MIB可以幫助你去了解它所提供的資訊是什麼,且可以對它做什麼操作。最近我運氣很好剛好做到關於修改MIB的工作,也讓我順便了解一下它的語法,接下來我要交給大家MIB的基礎認識。 smidump 我並非使用什麼高強的Editor去編寫MIB,我僅透過Nodepad++編輯和smidump編譯而已。smidump是Kay教我使用的一個將MIB module轉成樹狀結構或oid列表的工具,唯一的缺點是不會告訴你哪一行打錯。當然有錢直接買編輯樹狀結構的工具就可以不需要了解語法了! 安裝 在Ubuntu上可先輸入smidump確認是否安裝,如果沒安裝可透過apt-get install libsmi2ldbl安裝。(CentOS可以透過yum install libsmi) root@tonylin:~/multi-boot-server# smidump The program 'smidump' is currently not installed. You can install it by typing: apt-get install libsmi2ldbl 使用 透過下面兩行指令,就可以將mib file產生出對應的tree與oid列表的檔案。也可以透過這個結果確認MIB是不是你想要的。 smidump -f tree example1.mib > xtree.txt smidump -f identifiers example1.mib > xiden.txt 如果有參考其它檔案要加上p的參數: smidum...

Windows DLL - 32-bit dll with 64-bit driver

前言 在64-bit作業系統上所使用的驅動程式,一定是64-bit,然而應用程式卻可能是32或64-bit。當32-bit應用程式傳值給驅動程式時是有可能會發生溢位的。主要原因是32與64-bit指標所佔用記憶體長度的不同。接下來我將透過Reference 1中的程式PhyMem,來告訴大家問題在哪與如何修改。(最後改完的程式碼恕我不提供) PhyMem介紹 這是一個中國人寫的程式。作用與WinIO相同,可以存取windows的io port與physical memory。這個程式包含pmdll、driver與test三個專案,分別產生dll、sys與exe。作者僅提供32-bit的版本,但只要修改編譯設定就可以讓它產生出64-bit的artifact。但如同我前言所說,如果你是32-bit的dll要存取64的sys該怎麼辦? 可以規定User在64-bit的OS用64-bit的應用程式就好了阿! 但是將一個32-bit應用程式改為64-bit的有這麼簡單嗎? 除此之外,中間傳遞的資料型態也會影響到正常功能。 設定driver專案 我開發環境是VC2008與DDK6000,下載Reference1的專案是無法直接編譯的,可以參考我的設定去修改編譯、連結參數。輸出檔可以看個人需求,根據32或64命名,或者是用同一個檔案名稱。 32-bit C/C++ > 一般 > 其它Include目錄($(DDKROOT)為設定於環境變數的DDK安裝目錄): $(DDKROOT)\inc\ddk";"$(DDKROOT)\inc\api";"$(DDKROOT)\inc\crt";"$(DDKROOT)\inc\crt\gl";"$(DDKROOT)\inc\crt\sys" 連結器 > 一般 > 其它程式庫目錄: $(DDKROOT)\lib\wnet\i386。 連結器 > 資訊清單檔: 將產生資訊清單與UAC選擇否,因為這不適用於driver。 連結器 > 進階 > 隨機化的基底位置: 選擇預設。 64-bit Reference1僅提供32-bit設定。64-bit可在建置>組態管理員中,新增x64平台,而設定檔可從win32複製過來修...